首页 > 产业动态 > 2025年前后我国铜消费将出现1200万吨的“拐点”

2025年前后我国铜消费将出现1200万吨的“拐点”

中国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心  2020-12-04  浏览:

  “我国铜消费已形成巨大‘堰塞湖’,应对‘双循环’可能变为‘双挤压’保持高度警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重金属部主任胡长平日前在出席2020上衍有色论坛时说到。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GDP仅占世界15.84%,但铜消费量高达1185 万吨、占世界总量的48.36%,与GDP占比很不平衡。


  胡长平认为,我国铜消费已形成巨大“堰塞湖”。弥补新中国成立(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乃至2000年前消费欠账,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动或被迫压缩甚至放弃中低端铜加工制造业,专注于使用进口中低端产品再制造更有利可图中高档产品,是我国铜消费形成巨大“ 堰塞湖”的根本原因。


  而在这一现状下,铜产业在双循环过程中很可能变成双挤压。“我国承诺扩大进口中高端产品,一旦我国中低端产品出口受阻,双循环很可能变成双挤压,产业界需要特别注意这点。”胡长平提醒道。


  如何应对?他表示,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他建议,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推动构建铜产业命运共同体。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铜产业发展也将进入新的阶段。胡长平表示,新阶段我国铜产业出了面临着国内储量保障、生态环境约束,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转型等挑战外,还面临着新冠疫情带来的新全球化挑战。


  “我坚信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但新冠肺炎疫情等将加速经济全球化从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逐步向兼顾本国或地区相对充分就业也就是再平衡或工业化方向转变。”胡长平说到。


  同时,他指出,新阶段高质量发展也不再依赖铜消费增加。“经济转型对铜消费影响深远而巨大,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对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造成巨大影响。”他认为,分析研判新时代我国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一定要考虑经济转型和技术进步(如大数据)等因素,特别是人民消费习惯的转变影响,要尽可能避免只计算预期增加量而不扣除可能造成的减量。


  在他看来,世界铜消费除中国仍在增长暂未出现天花板,已出现三个“天花板”:第一个天花板,国外消费于2006年出现1345.63万吨最大值,2017年1147.17万吨比2006年减少198.46万吨;第二个来自区域或组织,G7和G20-11在2005年、SJ-G20在2011年分别出现748.3万吨、384.8 万吨和430.5万吨最大值;第三个来自国家或地区,如美国由1999年299.5万吨降到2017年177.1万吨,韩国由2003 年100.9万吨下降到65.6万吨等。世界铜消费“天花板”完全取决于中国。他预计2025年前后,我国铜消费将出现1200 万吨的“拐点”。


  展望未来,胡长平表示,中国铜消费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2016-2050年),全球工业化也进入后期,即使仍不平衡不充分,铜生产和消费基础性和战略重要性显著下降、经济增长已摆脱对有色金属消费增加依赖。预计这一阶段,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全球化等推动下,我国铜产消量很可能“不升反降”、世界整体上在“此消彼长”过程中将趋于稳定。

 

 

 

 

 

中国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心相关研究成果《有色金属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